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 :::

【少子女化衝擊】課題趨勢

在過去二十多年間臺灣的低生育問題,也就是俗稱的少子化問題持續惡化而且不見改善的跡象,直接的影響就是整體人口的高齡化,並從 2020 年開始進入人口負成長的階段,對社會保險的永續、既有經濟社會制度的運作乃至國防等都造成長遠的影響,也因此屢屢被稱為「國安問題」,而小孩是否要「國家養」也成為重要的政策攻防議題。最後所形成「國家跟你一起養」的方針,顯示出各界終於形成國家必須支援育兒的政策共識。

就國內相關指標而言,最重要的有幾個指標。首先,臺灣總生育率 (Total Fertility Rate) 在長期下跌後於 1985 年跌破人口替代水準 2.1 之下(詳圖 1)(備注:人口替代水準係指人口總數長期維持不增不減之替換水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替代水準推算並定義為每位女性生育 2.1 人。) ,到 2000 年之後更快速下降,於 2002 年跌破 1.3,陷入了極低生育率 (lowest-low fertility) 的範疇,人口問題也加速惡化。2021 年台灣的生育率更是來到 1.08的新低點。

圖 1 臺灣總生育率 (1974-2021年)
圖 1 臺灣總生育率 (1974-2021年)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

其次,造成臺灣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主因不是已婚女性的生育數量,也就是有偶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也非理想子女數的快速降低,而是有偶率的大幅降低。由於臺灣如同其他東亞國家社會對於非婚生子女有很大的禁忌,因此非婚生子女比例極低,有偶率降低直接導致生育率的降低。從圖 2 可以看出,從 1974 到 2021 年的 45 年間,臺灣育齡結束的 45-49 歲女性有偶率從九成降低到六成,自然帶動了生育率的全面降低。換言之,臺灣生育率的低落是來自青年在家庭形成 (family formation) 所面臨的困境。

圖 2 臺灣婦女有偶率(1974-2021 年)
圖 2 臺灣婦女有偶率(1974-2021 年)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

臺灣總人口在 2019 年達到最高峰來到 2,360 萬人,後,隨著少子化的衝擊,總人口總數將下降。根據內政部的人口推估,如果就目前的人口趨勢持續下去,臺灣到 2065 年新生兒將只有 9 萬,人口將剩下 1,735 萬人。因人口同時也快速老化,使死亡數快速擴張遠超過新生兒數,形成「生不如死」的情況。未來人口減少速度將日益增快。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預估,2070 年臺灣人口數將降為 1,502~1,708 萬人,約為 2021 年之 6~7 成(如圖 3)。

圖 3 臺灣人口數變化推估
圖 3 臺灣人口數變化推估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2年至2070年)」,2022年8月。

臺灣少子化的模式相當類似於包括日本、南韓在內東亞的普遍狀況,就是既有社會制度與當代日趨多元的親密關係與家戶結構產生重大隔閡,因此導致生育率低落。在長期超低生育率之下,臺灣人口已早於預期從 2020 年開始陷入負成長,也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誠然就臺灣的人口密度而言人口減少不是壞事,但過快的減少以及高齡化速度對無論對社會安全體系以及其他社會經濟制度的運作帶來很大的衝擊。以人口減少已逾十年的日本而言,面臨了延遲退休、城鄉差距擴大等負面影響。臺灣總生育率甚至低於日本,挑戰也將會更為嚴峻。

整體而言,少子化問題整體解決在於如何改變既有由家庭完全負擔生育責任的體制,透過公私部門資源的投入與制度改革,由集體的資源來協助生育的負擔。從國外特別是北歐的經驗來看,更具體步驟是更進一步地透過包括各種可負擔的公私托育設施的普及、資源的移轉等措施以及降低家庭育兒的負擔,也可以提供比例急速上升的非典型家戶在育兒上更多的保障。


已發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