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 :::

111年度計畫培力課程

111 年度計畫培力課程於 112 年 2 月 10 日(星期五)上午於國家發展委員會濟南辦公區舉行,共有約 50 名學員參與。本次培力課程圍繞兩項主題,一是由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廖興中副教授介紹分享行政資料如何結合空間視角,應用在公共行政研究上;另一個主題則是由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楊子霆副研究員分享因果推論與大數據在政策評估上的應用。

主題一:行政資料的空間視角

藉由不同種類的社會科學研究資料之間的比較,學員在課程中了解到行政資料的特性擁有準系統性等的優點。然而,由於行政資料的蒐集目的在於業務需要而非研究導向,需要透過跨部門的整合連結多面向的資料作為彌補。另外,由於行政資料的資料量可能大而複雜,在使用之前會需要經過密集的清理。

廖老師提到行政社會科學資料在運用上有極大的價值。除了能用以觀測社會現象、社會政策有效性與弱勢群體狀況,也同時可以利用其個人或群體時間序列的資料觀察社會變遷的過程。若是將研究搭配使用行政地理資料的點、線、面資料,則可以利用地理資訊系統的地理定位、交通距離計算、交通時間估計之空間分析功能,了解現象背後的成因與區域差異之間的關係,促進資源配置公平、服務效率的提升。

在廖老師過去的研究經驗中,利用了地理資訊系統進行了許多類別的研究,其中包括計算點與點之間距離的可近性分析、了解某地區之現象與鄰近地區之現像的相似程度的空間自相關分析、可用來估算空間群聚強度的核密度分析以及結合時間與空間因素的時空掃描等。除了列舉豐富的研究案例作為說明,老師也分別介紹不同類別的研究會需要注意哪些資料特性,並針對運用方法進行詳盡的說明。

廖興中老師上課場景
廖興中老師上課場景 (照片來源:本站)

主題二:因果推論與大數據在政策評估上的應用

楊子霆老師首先解釋政策評估是指對政策內容、執行和影響之估算和評價。在一個政策實施的過程中,政策評估的結果可以作為政策持續、政策修正或政策中止的基礎,因此,政策評估的良窳直接影響政府整體施政品質。而運用正確的數據以及運用正確的研究設計了解因果關係,便是作出正確政策評估的重要一環。

事實上,政策評估就是在了解政策對某一社會(經濟)現象的因果關係,也就是政策X的「因」是否導致現象Y的「果」。然而判定政策與某現象間的因果關係並不容易。考慮到在現實環境下並不能拿社會作為實驗對象,在無法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狀況下,若要知道平行時空下的另一個政策實施結果,我們可以透過反事實分析法,找到「好的對照組」代表另一個政策實施結果。

於是,老師便透過結合不同的政策評估案例,介紹一些經濟學中常用在因果推論的統計方法,其中包括隨機實驗法(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斷點迴歸分析(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差異中差異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 Design)、合成控制法(Synthetic Control Design)。首先描繪評估的政策背景與問題輪廓,再解釋選擇不同研究設計的原因及流程,以及運用方法,最後描述其估計結果所代表的意涵。

由於這些統計方法牽涉複雜的統計知識及軟體技能的操作,授課教師避開生澀的統計知識,而主要以入門概述的方式授予課程,使得學員啟發研究分析中的興趣,同時也有助於奠定日後學員深度進修的基礎。

在課程的最後,老師們也與學員展開了深度的回饋與交流,針對統計方法的運用細節、實驗對照組的選定方式以及空間分析等的解讀結果提出疑問與解答。除此之外,學員們也針對自己的經驗提出反饋,例如部會若是頻繁的改變政策,經常製造政策資料的斷點,那在該部會的資料處理與詮釋上就需要格外小心。同時,學員也理解到了行政資料的特性與運用價值,期許未來能夠看到更多開放資料以及跨部會資料的銜接。

楊子霆老師上課場景
楊子霆老師上課場景 (照片來源:本站)
課後綜合座談
課後綜合座談(照片來源:本站)

已發佈

作者:

分類: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