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 :::

集體行動理論作為資料整合困境的解方

◎  王千文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淡江大學協力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治理研究顯示了資料整合的重要性,但也面臨組織內外間合作上的挑戰,特別是在涉及不同組織和利益時,而集體行動理論為理解這些跨部門合作背後的動態和潛在障礙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框架。該理論揭示了個體如何在公共領域合作以達成共同目標,並探討了影響合作成果的各種因素。本文初步介紹集體行動的基本概念與重要性,並嘗試藉以討論資料治理中可能的合作障礙與解決策略。

一、集體行動理論在資料治理中的應用與挑戰

    集體行動理論廣泛討論實現多方合作以達共同目標的方法。在《集體行動的邏輯:公共財和群體理論》中,Olson (1965) 指出人們在面對公共利益時往往傾向於個人利益,導致了搭便車現象,也就是個體享受集體好處卻不承擔相應成本。另一方面,Ostrom (1990) 的研究顯示,在特定情況下,合作將能有效管理共用資源,而不需要依賴中央管理或私有化,此理論應用於環保、社區網絡以及社會運動等領域,在處理森林、水源等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問題時特別重要(Dietz, Ostrom & Stern, 2003),這需要來自各方的合作。
    集體行動的成效取決於信任、溝通和合作機制,當參與者相信他們的努力能得到公平回報時,他們更有動力持續參與(Poteete & Ostrom, 2008)。Axelrod (1984) 發現,即使在缺乏外部強制的情況下,重複的互動也能促進合作。這在資料治理的跨部門合作中尤其重要,資料的品質、完整性與可靠性需要來自各方的共同努力。集體行動理論強調,在沒有強制性規定的環境下,也能建立有效的資料共用和合作機制。關鍵即在於,集體行動理論不僅描述了問題,還提供了鼓勵和協調各方參與的方法,以解決合作過程中的障礙(Hardin, 1982),Ostrom (1990) 展示了許多社區和組織如何通過制定規範和策略來實現有效合作。在資料治理方面,理解集體行動理論有助於制定有效的共用和合作策略,尤其重要的是,當多個部門或組織需要共同建立和維護資料庫時,他們面臨的成本分攤、資料價值公平分配以及資料所有權和存取權問題。這些策略將有助於防止在資料治理中出現「公有地的悲劇」現象,並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貢獻和參與。

二、運用集體行動理論於資料治理:策略、挑戰與解決方案

    集體行動理論,源自於公共財物使用與管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解資料治理中跨部門合作挑戰的重要工具。這理論對現代組織格外重要,因為資料已成為與傳統資產一樣重要的無形資產(Cukier & Mayer-Schoenberger, 2013)。與物理資產不同,資料的價值源於其質量、一致性與可用性,且能被多個部門共用而不降低價值。但這同時帶來了資料治理的挑戰,特別是涉及多部門協作時(Hardin, 1968)。資料治理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組織和文化的課題(Benfeldt et al., 2020)。將資料視為全組織的共同責任,而非僅僅是IT部門的責任,這是資料治理的關鍵。集體行動理論突顯了跨部門合作超越短期利益的價值(Olson, 1965)。當各部門共同投入資料治理,資料的品質和一致性得以提升,從而對整體組織決策產生積極影響。Ostrom (1990) 提出的共用資源管理原則同樣適用於資料治理,包括:1. 明確界定需共同管理的資料及涉及的部門;2. 部門間合作制定管理規則,以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需求;3. 建立有效的監控機制,保證規則執行;4. 對違反規則的部門加以制裁,確保資料的品質與一致性。這些原則指引著組織實施有效的資料治理策略。
    集體行動理論專注於個體或組織處理共有資源或公共財時可能遭遇的挑戰,例如“公有地的悲劇”。這表明即使長期合作是最好的選擇,短期的自利行為也可能占上風。在資料治理方面,這可能導致部門不願意分享數據、忽視數據質量或不遵從資料管理規範。Olson (1965) 強調,即使所有參與者都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搭便車的問題仍可能發生。這可能表現為部分部門依賴其他部門提供高數據質量,自身卻不積極參與資料共享。集體行動理論提供了框架以理解多方共用或管理資源時的合作困難。資料作為組織內部共用的寶貴資源,其管理面臨著多項跨部門合作的障礙。根據這一理論,資料治理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1. 搭便車問題,當部門認為其行動對整體質量無影響時可能減少投入;2. 參與者增多時,達成共識和行動協調變得困難;3. 部門可能因短視行為而犧牲長期資料品質;4. 資源和權力分配不均可能影響資料治理決策;5. 部門間可能對共用資料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忽略了跨部門合作的價值。解決這些合作障礙需要借鑒集體行動理論,例如Ostrom提出的共用資源管理原則。這些原則可以幫助組織建立有效的資料治理策略,促進部門間的合作,從而確保資料的品質和一致性。
    集體行動理論不僅揭示了管理共用資源時遇到的合作障礙,還提供了一套策略框架來協助克服這些障礙。Ostrom (1990) 的研究強調了設計有效的共用資源管理體系的原則,如明確界定範圍、制定適應性強的規則、鼓勵決策參與以及實施有效的監控與制裁。這些原則同樣適用於資料治理,幫助組織界定需要集體管理的數據,並建立規則以保障資料品質,包含所有相關者在決策過程中,並通過定期溝通增進對資料治理重要性的瞭解。集體行動理論還強調解決合作障礙時需要考慮組織的特殊情況和需求。有效的資料治理策略包括建立信任和資訊共用機制,根據Olson (1965) 的觀點,集體行動的成功需要清晰的治理結構和參與機制。此外,管理共有資源的核心是設定明確的規則和對違規行為實施懲罰,這也適用於資料治理。資料治理不僅涉及政策和流程,還包括技術和組織文化,以促進跨部門合作並運用技術工具共用資訊。總體來說,透過這些策略,組織應可以有效克服合作中的困難,實現高效的資料治理。

參考文獻

Axelrod, R. (1984).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Basic Books.

Benfeldt, O., Persson, J.S. & Madsen, S. (2020). Data Governance as a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22, 299–313.

Cukier, K. N., & Mayer-Schoenberger, V. (2013). The Rise of Big Data: How It’s Changing the Way We Think About the World. Foreign Affairs, 92(3), 28-40.

Dietz, T., Ostrom, E., Stern, P.C. (2008). The Struggle to Govern the Commons. In: Marzluff, J.M., et al. Urban Ecology. Springer, Boston, MA. https://doi.org/10.1007/978-0-387-73412-5_40

Hardin, G. (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3859), 1243-1248.

Hardin, R. (1982). Collective Ac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Olson, M.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E. (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teete, Amy R. & Ostrom, Elinor, 2008. Fifteen Years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llective Action in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Struggling to Build Large-N Databases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World Development, Elsevier, 36(1), 176-195.


已發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