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 :::

社群大數據的分析-以公共議題的應用為例

社科院跨領域講座 分析社群大數據於公共議題之應用

原始網址:https://www.nccu.edu.tw/p/405-1000-12596,c87.php?Lang=zh-tw(另開新視窗)

活動日期:111-10-06

    社科院於10月6日午間偕同國家發展委員會社會發展處以及本校台灣研究中心在綜合院館南棟12樓第三會議室,舉辦本學期社科院跨域研究的Brown Bag Talk,此系列講座鼓勵與會教授及博士生利用午餐時間,進行社會科學議題的討論。本場活動由社科院楊婉瑩院長主持。首場邀請到源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營運總監亦是本校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的林啟耀博士蒞臨主講,以公共議題的應用為例,為大家介紹社群大數據的分析。本次活動吸引了包括經濟、統計、公行、地政、財政、民族、創國、傳播學院等眾多跨領域的老師們及博士生前來響應。

    林啟耀首先簡短說明何謂社群大數據,並以「社群大數據與民意調查」之比較,切入社群大數據對於瞭解公共事務之重要性。他從三個面向舉例如何利用社群大數據去瞭解民眾對公共事務的看法。第一,社群大數據可以瞭解公共議題的網路聲量,並看公眾情緒變化的趨勢。同一時間比較不同政治事件的聲量可以找出影響力較大的事件,而同類型事件的比較則是可以分析民眾態度的差異。以普悠瑪及太魯閣列車事故為例,我們可以看出政府公安危機的處理成效帶給民眾的感受,前者民眾多歸咎於交通部,後者民眾多歸咎於廠商。其次,社群大數據相對民調可以看出民眾較真實的態度。林啟耀以社會非常關注死刑存廢的議題為例,民調進行時,因為民眾知道他被調查,態度有所保留,在回答反對死刑的原因,多數民眾可能傾向回答因果報應論的答案,但是在社群媒體上,一旦有網友貼出反對廢死的留言,便能拉出一票類似的留言。而多數民眾反對廢死的原因則是不想浪費納稅錢養重罪犯。最後,社群大數據也可以分析候選人在社群媒體的發文中,討論什麼議題跟出現哪些詞彙更能提高按讚數量及轉發次數,提供候選人競選策略的調整。

    Q&A環節中,公行系蕭乃沂教授率先拋出關於分析資料中機器判斷或人工判斷的問題,並詢問主講人對於政策主管機關或是研究領域專家應如何善用這樣的工具以降低風險,並表示對社群大數據發展有樂觀的看待。經濟系王信實教授則好奇能否辨識網軍並將網軍抽離在分析中的可能性。另外,他也提出是否可以追蹤死刑討論聲量跟民眾對於死刑態度在「我們與惡的距離」連續劇播出前後的變化。最後,他也提出兩次台鐵事故意外原因並不同,相同數字指標的應用作為討論民眾就事件課責對象的歸咎可能有失真的疑慮。創新國際學院關秉寅教授好奇公共議題的沉默螺旋效應如何影響議題的聲量以及我們有什麼方式能知道沉默的人的意見。博士後研究員廖育嶒提出技術上能否辨識出積極的網路參與者,以免這些人在許多社群發表相同的看法而膨脹了這些正反意見的數量。傳播學院博士生田詩薇則詢問社群使用者年齡層逐漸出現較大的落差,業界是否有區分年齡層及其處理方式。

    短短一個半鐘頭的時間,主講人分享精采社群大數據的議題,激起各領域老師踴躍提問及討論。而因為身處於不同的研究領域,各位老師從不同角度對議題切入探討,除激盪出不同研究領域碰撞出的火花更加深學術間交流的深度。在熱烈的討論中,本次的討論圓滿落幕。

社會科學院院長楊婉瑩為會議主持人。(照片來源:社科院)
社會科學院院長楊婉瑩為會議主持人。(照片來源:社科院)

源大數據營運總監林啟耀先生為本次討論主講人(照片來源:社科院)
源大數據營運總監林啟耀先生為本次討論主講人(照片來源:社科院)

會後主講人(右五)及與會教授合影(照片來源:社科院)
會後主講人(右五)及與會教授合影(照片來源:社科院)

公行系蕭乃沂老師提問。(照片來源:社科院)
公行系蕭乃沂老師提問。(照片來源:社科院)


已發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