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辦理《循證決策集刊》出版,以推廣運用資料科學進行循證治理。本期為第三期,延續前期團隊國立政治大學臺灣研究中心編輯創刊號、第二期之特定課題,鼓勵產、官、學各界踴躍投稿,以實現多元議題激盪與跨領域對話之精神。
本期共有一篇人物專訪及六篇循證實務文章。第一篇人物專訪,特別邀請國立政治大學李蔡彥校長分享近年來政大在資料開放及循證決策上的進展,以實務運用的經驗來強化循證決策的重要性,並提供未來發展方向的討論。李校長在訪談中舉出多個案例說明政大現階段具體的推動策略,包含明確的「分層分工」策略,以及成立校務研究辦公室以及行政電腦化推動委員會等工作,提供在校師生更優化的行政流程,完成數位轉型也提升校內跨單位合作的效率。然而,資料科學推動仍面臨資料規劃、系統開發與安全性維護等多重挑戰,未來也將繼續深化數據分析工具的應用廣度,期望政大能夠透過資料治理系統推動學術研究品質的提升,也持續優化校務管理工作。
本期另有六篇文章,分別以產、官、學界的角度針對資料科學與循證治理概念進行探討。第一篇由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劉自平助理教授所撰,著作說明人力資源管理在資料科學技術的幫助下相較於過往更為有效率、更精確,也有助於優化人才管理。但儘管如此,也必須追求組織團隊的嚴謹度、建立資料治理的素養以及提高研究設計的專業性,方能達成真正的資料驅動。
第二篇則是文官數位職能的研究,由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李俊達副教授兼主任以及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碩士生林佩儀所撰。此篇文章透過企業觀點以及我國實務經驗去初步探討現階段缺乏的核心價值。研究認為,公部門必須了解文官所需具備的軟、硬職能,進行人才的再訓練及技能升級,而數位轉型的軟、硬職能也需同步設計相關培訓,才能突破既有思維與方法,用更創新有效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務。
第三篇作者為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廖洲棚副教授兼系主任,文章以我國核能政策爭論為例,闡述政策論述在公共決策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認為,為形成更加平衡之決策,必須將不同利害關係團體意見多方採納,並整合科學證據做為決策依據。不僅能夠減少偏頗的程度,更能提高大家對最終決策的接受程度。
第四篇的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蕭乃沂副教授及意藍資訊資深數據分析師楊智宇,該篇文章在探討如何透過檢索增強生成技術,來建立更具有效率知識管理系統。作者觀察到近年來許多大型專案針對高效率檢索和利用有高度的需求,也以此做為基礎,探討生成式AI與知識管理對循證決策之重要性。研究認為,檢索增強生成以及知識管理的推動,將能夠促使組織的數位轉型,並提高整體決策效率。
第五篇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黃妍甄助理教授所進行的臺美跨國比較研究,探討高雄市警察局「3D治安巡檢預警系統」,以及美國洛杉磯警察局和紐約市警察局的「自動臉部辨識系統」在AI應用經驗與差異。研究提到,AI尚有部分問題有待克服,努力的方向是需要能夠兼顧個人權益的保障,同時也能提升警方的工作效能與效率。
最後一篇文章,由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王光旭教授、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陳揚中兼任助理教授以及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候選人詹慶恩共同撰寫,透過內政部的大數據分析,來探討我國社會男女婚配的擇偶階梯現象。該著作透過2022年內政部統計處的已婚有偶資料對「婚姻階梯現象」加以分析。研究主張,若想要達成性別婚配的斜坡能更平緩的目標,需透過性平觀念的推廣以及家庭教育的健全落實,才有可能逐步讓民眾心中的「適婚條件」有所改變,以助於改善於我國當前社會中晚婚與不婚的現象。
本刊在此由衷感謝所有本期作者邀稿與來稿,同時感謝編輯委員與審查人對於本期各篇文章的檢閱與建議,也感謝執行編輯以及助理們協助各項出刊事宜。期待各學術及實務界先進能踴躍投稿,同時亦歡迎各界提出指教與建議,一同在資料科學及循證決策上貢獻心力。
主編 陳敦源
中華民國1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