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敦源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郁函(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生)
面對智慧手機以及網路社群的普及,民眾擁有更便利的方式來表達自我的想法,不論是文字論述或是圖片呈現,已經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然而,對於政府、企業或是第三部們來說,探索虛擬的公共空間裡的鄉民心聲需求甚殷,近年「網路輿情分析」的技術因應而生,成為有別於傳統民調之外,另一了解民眾心聲的手段。
事實上,網路輿情分析也可視為一種循證知識生產的途徑,對於政府組織來說,想要探索網路上的民意,並且應用它來協助政府作出適當回應策略的整個過程,網路於情分析也是循證決策(evidence-based decision making)的一種形式。然而,網路輿情的「專業」的分析到底應該如何進行?陳敦源(2022)提出理想的網路輿情分析模式,需包含七項操作步驟(如圖1),包含:1.議題指認與團隊組成;2.關鍵字指認與搜尋;3.聲量與輿情的分析;4.課題論述的分類;5.論述的立場分析;6.論述的內容分析;7.回應策略的執行。這些步驟由「人工」與「機器」交錯的方式進行。故進行分析的專家著重的是具備該領域的專業知識,且能判斷出機器提供的資訊的準確性;另外,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成熟程度,人機協作都有機會對輿情分析進行優化的可能。

資料來源:陳敦源(2022)。
本專案自112年開始至今,為即時掌握社會政策議題趨勢,進行相關議題趨勢的輿情分析,並將成果呈現在「循證尋政」主題網站中(連結:https://ebp.ndc.gov.tw/category/policy-issues/trend/),以期讓讀者瞭解鄉民對於不同社會政策議題的討論情形,而政府各議題主管機關,藉由每一課題的網路輿情分析結果,不但能了解民意,而且也能作為政策規劃與執行的參考。不過,這樣的分析該如何進行?其所屬的知識平臺又該如何操作?並且研究者應如何針對初步分析做出解釋呢?以下將會針對這些問題一一回應。
以本專案為例,為了能夠探索更廣泛的民意,選取涵蓋較多社群媒體來源的「意藍資訊OpView觀測平臺」進行操作。透過「輿情分析3問5答」的原則,產製出輿情分析的成果報告。前述的「3問」包含:1.應思考的分析目標:分析目標是只想了解一般性的討論,還是政策、影響問題的討論。2. 議題所需之專業背景:可從新聞、期刊論文、相關國家政策等官方與非官方文件大略探索。3.基礎統計分析能力:如透過Excel對數據分析,繪製統計圖、表呈現。而「5答」則是根據輿情分析平臺提供的相關趨勢分析,看圖說故事,包含:1.熱門話題:從熱門文章觀察較多關注的討論議題。2.聲量概況:包含每月、每季、每年的聲量高點與熱門文章的討論。3.來源分析:從這些社群網站等觀察排名較高的主文與回文網站,了解輿情大多從哪些社群產生。4.情緒分析:了解民眾對於該課題的正面與負面情緒,且從正面與負面文章中,了解主要討論議題。5.文字雲:從文字雲呈現的文字大小代表該詞出現的頻率高低,該字詞都是與該課題相關的關鍵詞等。

資料來源:意藍資訊OpView觀測平臺。
總括來說,輿情分析在過程中,首先最需要花費心思的階段是在關鍵詞組建立的過程,該過程會受到研究者對該課題了解程度以及分析目標影響。當關鍵詞涵蓋的範圍越廣,且能更精準地排除不相關的輿情時,其呈現出來的結果會更貼近課題分析所需。因此,在關鍵詞組建立階段,研究者需要反覆觀察呈現出的結果,來回調整。另外,分析結果代表既定的分析期間的民意呈現,未必代表分析是來自最新的民意,因為民意的訊息萬變,需要長時間的觀察了解,故網路輿情分析的優勢,在於能夠以最方便與快速的方式了解民眾的想法,但有必要隨時監控與分析,才能得到最新的結果。最後,對於業界來說,面對網路輿情的多元訊息與快速更迭,有明確的目標群眾與策略,是透過輿情分析了解市場趨勢的關鍵。而對於政府來說,以民眾最大的公眾利益為目標,需要在多元的利害關係中,了解民意且規劃出適切的政策回應,因此,網路輿情分析成為現代公務人員皆應具備的治理技能之一。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應用這項全新的循證知識生產技術時,其用途僅是傾聽,還是操控民意?其間的倫理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書目
陳敦源(2022)。第三章:鄉民在說甚麼?淺談網路輿情分析。出自政府數位轉型:一本必讀的入門書(第二版),陳敦源、朱斌妤、蕭乃沂、黃東益、廖洲棚、曾憲立,共同主編。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