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 :::
目前位置 循證尋政 循證科普 家庭價值觀的轉變對於婚育態度之影響

家庭價值觀的轉變對於婚育態度之影響

◎  謝儲健[1]高浩恩[2]、陳揚中[3]詹慶恩[4]、王光旭[5]

近年來,臺灣在面對少子女化困境所討論的解決策略,較多是從生育與撫養等補助層面著手。然而,研究發現,國人進入婚姻關係的比例明顯降低,而這也是影響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薛承泰,2020)。尤其,年輕世代對於傳統上以血緣作為家庭關係邊界的概念逐漸淡化,轉變了婚育觀念。確實,從內政部歷年統計資料發現,男女結婚年齡皆逐步攀升。至2023年為止,男性初婚年齡已增為32.9歲,女性也提升至31.0歲(內政部,2024),且25至29歲女性有偶率僅達17.9%(內政部戶政司,2024),可見婚姻關係的建立已非早期生涯規劃中必須完成的選項。

研究指出,臺灣家庭觀念正在產生質變(張元融,2019),可從兩個現象的改變進行觀察:

一、家庭建立定義的轉變。現在的年輕族群相較於上一世代,更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對於父母期望進入婚姻的需求與認同度顯著下降。過去,傳統家庭觀念認為結婚及養兒育女是人生必經階段,但現代社會更加重視職涯發展與自我實現,積極追求個人的事業與獨立生活,因此,家庭建立的必要性在個人選項中逐漸失去重要性。

二、婚姻觀念的轉變。傳統家庭觀念經常強調,婚姻是家庭和社會的基礎,也是倫理與孝道的表現。然而,性別角色認知的改變也成為婚育意願下降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及經濟獨立的比例逐漸提升後,其自我實現與職涯發展優先於進入婚姻的規劃。此外,研究顯示,臺灣家庭互動的過程會影響子女婚育觀念的認知(吳俊漢,2024)。例如:父母關係的好外會直接影響子女成年後對於婚姻觀的看法及結婚意願。值得一提的是,調查發現有將近半數的女性對於「結婚後會更快樂」缺乏信心,而認同「生養小孩」是維持家庭及幸福婚姻重要因素的比例,更是不到30%(圖1)。

婚姻成功認知要素

圖1 婚姻成功認知要素(N=2,154)

資料來源:林如萍(2014)。

此外,從臺灣社會變遷調查分析結果來看,適婚年齡群體中真正步入婚姻的比例也顯著下降,單身且未曾有婚姻者的人數也有明顯增加(吳齊殷,2021)。王光旭、陳揚中(2024:265-303)針對家庭動態調查與內政大數據的分析,結果也顯示擇偶階梯或婚姻斜坡(marriage gradient)的現象確實存在,依然影響著多數現代單身男女的婚姻選擇。此現象不僅顯示高社經地位的女性不易找到理想的對象,對於社經條件不特別出眾的男性而言,也可能難以尋找到願意與其共組家庭的伴侶。

因此,家庭價值觀念的轉變,確實對於年輕世代的婚姻關係建立及生育意願帶來明顯的影響。因此,政府在積極推展生育補助政策時,也應進一步擬訂提升適婚者的結婚意願,並研擬推廣家庭及婚配觀念之相關策略。

參考資料

王光旭、陳揚中(2024)。112年度建置以資料科學為基礎之社會政策治理機制委外服務計畫(NDC112019):晚婚(不婚)化課題分析(頁204-348)。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

內政部(2024)。初婚者之年齡平均數。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aeFG0R2tHwmrDtITC%24JSaA%40%40

內政部戶政司(2024)。婦女有偶率。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吳俊漢(2024)。高衝突離婚對子女影響。https://hisworkclinic.com/news/hcd1/

吳齊殷(2021)。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2021第八期第二次:家庭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林如萍(2014)。臺灣民眾之婚姻與親職教育需求調查與專題分析計畫。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張元融(2019)。家庭觀造成少子化,世代落差大。https://www.anntw.com/articles/20190804-SFfN

薛承泰(2020)。要提升生育先落實適齡結婚。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9(5), 465-468。


[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2]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助理教授

[3]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與行政管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4]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候選人

[5] 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

分享文章:


已發佈

作者: